推动法治文化 优化营商环境
宁夏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
宁夏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发挥学会优势,立足民商法研究领域,持续深入推动“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重点课题研究以及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重点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贡献法治智慧和法治力量。
一、推动“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走深走实。法治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是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法治观念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研究会积极响应自治区法学会、司法厅和团委的号召,全力投入到“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中。依托宁夏法学会平台优势,组织了一支由法学专家、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组成的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法律咨询、制作宣传资料、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使法律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线上普法活动。开展法律知识问答、法律故事分享等活动,通过在线直播讲座、制作普法短视频等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法律知识,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仅在2024年,研究会举办了各类普法活动近200场,覆盖了宁夏五个地市,直接参与人数达数万人次。展望未来,研究会将继续深化“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法治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推动民商法重点课题研究更加务实管用。聚焦法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围绕营商环境、民商事公益诉讼、破产法律实务以及宁夏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题,深入探讨相关法律法治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营商环境方面,结合宁夏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在民商事公益诉讼方面,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中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诉讼程序、证据规则等,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推动公益诉讼制度的有效实施,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在破产法律实务方面,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完善破产法律制度,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分析破产案件的特点和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破产风险。在宁夏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提出具体的法律保障措施,探索如何通过法治手段,推动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助力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滩羊是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研究会积极开展《宁夏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根据盐池滩羊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政策目标,分析盐池滩羊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三、在助推法治文化营商环境建设中见行见效。研究会深入企业,开展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意识和合法维权意识。围绕企业市场准入、公司小股东保护、企业破产、企业利益保护等一系列与民商法、营商环境相关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开展调研,建立以高校法学教师为理论研究主体,法官、检察官、律师为司法实践主体以及公司法务为第三方评价的顾问团队,深入企业、政府部门和市场,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挑战,共同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通过分析调研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帮助政府和企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和交流,尤其培养精通《民法典》《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民商事重要法律的专业人才,利用研究会的人才聚合优势,与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加大交流合作,共同开展法治人才培养项目,有效破解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相脱节的难题,培养高学历、精业务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升法治工作的专业水平,为全区民商事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组织开展高端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对当前民商法学界和实务界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学习讨论,进行理论更新。为更好地学习外地民商法学研究会的经验,组织民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前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营商环境建设较为出色的省份考察学习,学习当地民商法学研究会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保障方面的经验,提高研究会理事的整体专业素质,为我区营商环境建设贡献民商法学研究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