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法治作品供给 法渠流润平安宁夏
宁夏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
宁夏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研究会的特色和优势,一手抓研究、促发展,一手抓普法、谋长远,持续推进经济法学术与经济法实践的相互促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宁夏篇章贡献法治智慧和法治力量。
一、创新形式载体,纵深推动“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研究会通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传播法治文化,让法治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研究会注重在宣讲机制上倾斜资源,推动宣讲者把法讲得生动富有活力,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务队完成的《法润心田——中小学法治课民法典普法案例库》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建设。研究会4名理事入选自治区法学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在已经举行的两届自治区法学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品课程评选中,获得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研究会坚持学术搭台,深入挖掘我区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本土文化中的法治资源,提炼法治元素,助力建设法治文化阵地,丰富法治文化作品供给,拓展法治文化实践。与国能宁煤质检中心联合举办“清风化雨 廉润初心”廉政辩论赛,作为顾问单位参与青铜峡民法典主题公园建设的专业评审,在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题普法教育活动,不断拓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深度广度。研究会会长刘芳教授在金凤区良田法庭设立工作室,将金凤法院丰富的司法实践资源优势和宁夏大学法学院深厚的教学科研优势相结合,以此为平台,打造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延伸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触角,为良田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法治服务,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良田镇基层治理,为建设“塞上枫桥人民法庭”贡献良田样板。
二、突出专业特色,深入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研究会突出务实对策性研究。组织力量就“解决‘执行难’具体对策”的建议、宁夏葡萄酒产业和葡萄酒人才培养制度保障、行业商会治理、营商环境、社会养老服务等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相关咨询、调研意见获得了立法部门的肯定,在制定、修改的相关地方法规中得到了采纳。刘芳会长的专著《西部地区社区社会组织法律治理研究》直面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局面,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做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文章,是研究会持续深入开展社会经济法律思想研究阐释取得的重要成果。积极探索涉外法治研究。依托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筹备组建宁夏大学阿拉伯国家法律研究中心,整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法律法学资源,开展对阿拉伯国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区域的法律政策研究、法治人才培养、国际传播和社会服务,积极推动法治交流合作,服务以法治方式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研究会强化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研究会的机制创新,由“被动应付”变“主动服务”,主动融入各类新型智库协同机制,拓展成果转化渠道,通过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研究会理事以议案和提案方式建议献策,将学术观点转化为可操作的咨政建议,推动更多优秀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形成了多元的成果应用转化渠道。
三、融入社会实践,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研究会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推动作用。通过“学术供给—优化评估—服务赋能”三位一体模式,聚焦“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核心内容,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领域与法治保障深度融合,通过制度创新、规则适配、服务优化等方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法治支撑。同时以新质生产力反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效能提升,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法治保障研究,前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新兴领域试错成本;中端以专业化服务降低技术变革中的规则争议;后端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法治与科技的“双轮驱动”效率,将法治需求嵌入营商环境优化制度设计的全链条。研究会主动对接行业协会,深入企业等用人单位一线,围绕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结合劳动法规及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解读劳动合同条款订立、企业员工岗位调整、年终绩效奖励设置等在企业实际用工中容易遇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同时,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就常见风险提出相应防范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规范用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