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会概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专业研究会 地市法学会 课题研究 塞上法苑 宁夏法学

当前位置:

首页 >>法学智库 >> 正文

章志远:全民战“疫”全面开启法治社会建设新征程

发表时间:2020-03-14 09:08:47 来源:上海市法学会 作者:宁夏法学会管理员

  

章志远:全民战“疫”全面开启法治社会建设新征程

2020-03-02 09:43:49  字体:    

章志远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成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疾控工作人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艰辛付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目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元年,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如其来,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特别是危机应对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大考。一个多月以来疫情防控工作的初见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为官者的官风、官德、官品,也照出了为民者的人性、人情和人心。在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面前:

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冲锋在前、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实,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主动请战、不计报酬、无问生死,体现了医者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和崇高品质;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展现出中华民族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阻击战过程中也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有些干部作风漂浮、能力低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并未绝迹;有些地方防控措施简单粗暴,将法律规定的公权力权限幅度和程序要求置之脑后;有些不良商家借机哄抬物价、干扰市场,人为制造紧张的社会氛围;有些地方对湖北籍人士不问青红皂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和措施;有的群众不积极配合居家隔离措施,盲目抢购甚至制造、传播谣言。

可以说,政府官员和普通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种种表现,既体现了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积极成效,也反映出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很多短板,需要加以深刻总结和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对于政府而言,在疫情防控中要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主动担当作为;对于民众而言,在疫情防控中要识大体顾大局,积极配合、主动参与疫情防控,体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从2004年国务院印发《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到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并将继续向纵深方向推进。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亟待迈开坚实步伐。疫情防控是对全民的一次大考,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新征程的号角。

一、法治社会建设需要运行有序、治理良好的社会组织体系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虽然也有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但总体上呈现出的还是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抗击模式,“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并未改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只有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通力合作,发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的禀赋,才能实现最佳的危机处置应对效果。特别是在入户排查、长期隔离、物资供给等硬性防控举措的推行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急务要务,政府有限的人力资源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社会力量的积极深度参与就极为必要。在前期疫情防控中,有的基金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了大量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原本可以及时弥补政府储备的不足,却在物资运输、保管和分发过程中遭遇很多现实难题,无法及时送达到最需要的抗疫前沿阵地,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之间的衔接不畅可见一斑。

这次大考之后,党和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使法治社会与法治政府建设保持同步发展态势。

一方面,要进一步放松政府管制,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各行业、各领域、各阶层成立更多的社会组织,承载起行业发展、行业自治、维护公益、参与治理、提供服务等诸多公共职能。除了遵守国家法律规定之外,这些社会组织要更多建立健全和依靠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实现自治。

另一方面,要在政府依法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责的过程中,广泛吸收各类社会组织的有序和有效参与,真正通过全方位的公私合作更好完成行政任务。

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探索通过法律授权、行政委托、行政辅助、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公私合作形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双重提升。只有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均衡同步发展,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才能够如期实现。

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覆盖城乡、德法结合的基层治理格局

基层是疫情有效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无论是封城地区的日常管控还是其他疫区的阻断隔离,都需要基层做实做细做到位。基层是国家政权力量与社会大众接触的第一线,是国家权力的最末梢和民众进入政权体系的初入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否准确、及时在全社会得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形象、威信能否在全社会得到广泛确立;社会安全稳定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宣传动员和有力保障。在一些地方的疫情防控中,就暴露出基层治理的脆弱性。例如,有些农村地区的村委会采取断路、封村、张贴“雷人”标语、强行封门等所谓的硬核举措,折射出基层法治基础的欠缺;有的城中村似城非城、似村非村,在疫情防控中屡屡出现死角,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真空。

这次大考之后,党和国家需要进一步补齐基层社会建设短板。在社会建设的主要场域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城市和乡村的全覆盖。

一方面,在城镇化迅猛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指导基层建立健全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物业章程等多种自治规范的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村民、业主的自治,使社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栖息的家园。

另一方面,要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市精细化管理中,通过法律顾问入驻社区、巡回法庭进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等多种渠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员提供精准的法律服务和普法教育,夯实基层社会的法治基础,补齐法治国家建设的短板。

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最基层的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结合起来,按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求,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真正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实施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整合来自基层社区不同类型群众的利益诉求;如何激发和保障基层群众民主参与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的实现;如何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都是新时代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只有基层治理有序有效,国家治理才会有坚实基础。

三、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心态

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这场全民战“疫”的最终胜利,还要紧紧依靠全体国民的耐心、决心和信心。在前期疫情防控中,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展现出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武汉方舱医院内医务人员与病患人员共同跳广场舞的视频;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居家期间的“搞笑”视频,体现了人民群众苦中作乐的民间智慧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与此同时,一些不配合、不和谐甚至违法情形的出现,也让人看到了危机之下的另类众生相。有的人耐不住居家寂寞想尽办法进行聚集;有的人盲目囤积货物制造紧张气氛;有的人热衷传播不实信息;有的人甚至刻意隐瞒近期行踪。这次大考之后,党和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科普知识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夯实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涵养一种热爱自然、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国民心态。这次新冠病毒的源头虽然暂时还没有最终确定,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行已经刻不容缓。要花大力气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使禁食野味就是承接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史无前例的春节长假“宅居”模式,在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为人们停下脚步、回归家庭、体验亲情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在浓浓亲情的感受中,忙碌的人们才能找到心灵的真正栖息地;只有珍视亲情、热爱家人,才能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国家。今后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培养朴素自然、朴实谦和、淡定从容的国民气质。

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英雄、关心公益、热爱国家的氛围。党和国家对这次疫情防控中的“逆袭”英雄要给予隆重礼遇和切实照顾,形成崇尚英雄、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对那些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作者也要积极宣传给予关心,营造尊重劳动、关心公益、热心助人的社会氛围。伟大时代呼唤伟大英雄,伟大时代铸就伟大英雄。

只有英雄人物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爱戴,才能使正能量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和道德素质,努力使每一个公民能够逐渐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夯实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从2004年最初提出建设目标,到2020年预期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建设已经历经十六年之久。

这次疫情防控是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检验,其结果可谓喜忧参半,个中反映出法治政府建设的艰难。从2014年正式提出建设任务,到2020年开启建设新征程,法治社会建设不过五年光景。在这次疫情防控大考中,法治社会建设的诸多短板同样得以呈现,应当予以认真对待。相比较法治政府建设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而言,法治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尚待健全、任务更为艰巨。其中,社会组织体系、基层治理格局和健康社会心态是重要的三个环节,直接决定了法治社会建设的水准。在未来的法治一体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化引领,在法治意识培养、权力规范运行和良好社会治理方面形成有效互动,使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民众的守法意识都能够获得提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全社会都应当有化难兴邦的决心和智慧。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已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后续还将启动一系列法律修订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立法保障。法律界近期围绕《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及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与国家立法机关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立法不易,执法更难。这些良法美意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既取决于行政机关的严格执行,也取决于全民法律素养的支撑。只有坚持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相向而行,才能化危为机、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民抗击疫情的洗礼,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将踏上新的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学会   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0967号

综 合 处: 0951-5677421  研 究 部: 0951-5677425   Email:ningxiafaxuehui@126.com

地 址: 宁夏银川市正源北街135号宁夏总工会11楼   邮 编: 7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