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会概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专业研究会 地市法学会 课题研究 塞上法苑 宁夏法学

当前位置:

首页 >>法治宁夏 >> 正文

以法治利剑守护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5-08-27 14:56:58 来源:宁夏法学会 作者:宁夏法学会管理员

  

                         以法治利剑守护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宁夏法治护航“六个攻坚战”系列报道之二

  “在商标纠纷一案的处理中,法院未简单判决,而是推动‘赔偿+整改’调解方案,既保护知识产权,又维护产业生态。”8月13日,宁夏某酒庄公司负责人说道。

  2019年,宁夏某酒庄公司与宁夏某葡萄酒业公司、深圳某销售公司合作代加工葡萄酒,2020年合作终止后,两家公司仍擅自使用该酒庄名称、厂址及生产许可证。2023年,中法合营某葡萄酒公司以商标侵权为由将三方诉至江苏法院,经审理法院判决酒庄公司赔偿10万元,另两家公司承担连带责任。酒庄公司随后向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起诉追偿。考虑到涉事企业曾有合作基础且同属葡萄酒产业链,经调解,三方达成协议:两家责任公司全额清偿江苏法院判决债务及执行费用,并额外赔偿酒庄5万元,同时承诺立即停止使用其企业信息。

  “既要保护知识产权,也要维护产业生态,此次调解避免了企业‘两败俱伤’。”8月13日,西夏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涉案企业已按约履行义务,侵权产品全部下架。这背后,是宁夏以法治力量护航特色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出台自治区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从雷霆打击侵权,到柔性司法调解,从制度创新到服务升级,一套“立法+执法+服务”的全周期法治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在自治区《法治化保障“六个攻坚战”实施方案》中,“依法保障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作为重要内容为葡萄酒、枸杞、滩羊等“六特”产业筑起了法治“防护网”。如今,全区已建成90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覆盖所有重点工业园区。中宁县查获4.74万个假冒枸杞包装袋,石嘴山市整治违规使用“中宁枸杞”标识行为,银川市查处冒用“盐池滩羊”商标案件……市场监管与司法保护的双重发力,让地理标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利通区人民法院今年初受理的系列涉农企案件颇具代表性:某农牧公司面临50余万元债务纠纷,法官没有机械办案,而是为其量身定制分期还款方案,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为企业赢得喘息空间。公安交管部门推出货车“首违不罚”清单,核发3.1万个通行码;银川车管所上门为危化品运输企业办理64台车辆登记;公安机关在沙坡头、沙湖等5A级景区设立旅游分局,31个3A级以上景区实现警务服务全覆盖……这些在实践中涌现的案例,深刻揭示了法治护航不仅有雷霆手段,更有春风化雨。

  制度层面,《旅游条例》立法进程加快,《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非遗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接连落地,法治护航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典型案例,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改革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共享法庭设立。“我们正构建‘立法+执法+服务’的全周期法治保障体系。”自治区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说。

  从打击侵权到司法护航,从制度创新到服务升级,宁夏正以法治思维方式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在“六个攻坚战”的号角下,这条融合严格执法、柔性司法、制度创新的法治护航之路,必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短评】

  点燃产业发展“助推器”

  从贺兰山下到黄河两岸,物产丰盈的塞上大地滋养出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孕育出众多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在法治护航下,宁夏特色优势产业正加速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离不开良性健康的发展环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精心编织护航网络,不仅能为产业发展架起“防护网”、划出“边界线”,还能为企业成长吃下“定心丸”、装上“助推器”。当法治基因深植于产业发展的根脉之中,企业便能心无旁骛、安心经营,产业方能行稳致远、基业长青。

  以法治促发展,既要拿出雷霆手段,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要彰显执法温度,为经营主体厚植投资兴业的“法治沃土”,做到既“保护”又“规范”,便能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创新模式赋能、政策红利释放的良好生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赵慧)

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学会   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0967号

综 合 处: 0951-5677421  研 究 部: 0951-5677425   Email:ningxiafaxuehui@126.com

地 址: 宁夏银川市正源北街135号宁夏总工会11楼   邮 编: 7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