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利器打通投资消费堵点
——聚焦宁夏法治护航“六个攻坚战”系列报道之一
“这种全新开标模式,我们还是第一次体验。目前项目已经顺利进入施工阶段,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从进展情况来看,项目有望提前交付。”8月11日,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耀文信心满满地说道。
张耀文提及的“全新开标模式”,指的是我区今年推行的电子招投标,企业不用派专人奔赴开标现场,只需在公司登录“宁夏政府采购不见面开标系统”,按照系统提示完成在线投标流程即可。
作为宁夏本土软件企业,今年以来,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不见面开标”系统先后参与招标20余次。“以前投标,光来回跑现场的交通费用、人工费就不是小数目。现在登录系统就能搞定全流程,这些成本被大幅削减,省下的资金全投进了项目研发和市场拓展中。”张耀文道出了企业对“不见面开标”的真切感受,而这背后,是电子招投标超98.7%的覆盖率、超76.6%的远程评标率,更有民营企业中标率同比提升2.5%的突破。“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该系统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让我们深感安心,所有的投标流程都在系统上公开进行,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张耀文说。
解决了“效率难题”,更要啃下“公平的硬骨头”。针对围串标等市场乱象,宁夏筑起了“科技+法治”筑防线,创新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数据闭环”机制,让AI模型精准锁定围串标线索;在硬核技术支撑下,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串通投标犯罪活动。检察机关相继对3家“陪标”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作出“不起诉+行政处罚”的精准处置,审判机关依法严惩招投标领域犯罪,形成“刑事+行政”立体惩戒效应。
在宁夏“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全面铺开之际,法治力量正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引擎。2025年初,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委员会出台《法治化保障“六个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一系列具体措施为投资消费领域“清障”。从破除市场壁垒到严打违法犯罪,从“法律服务专班”驻企到“不见面开标”全覆盖,一场以法治化手段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正纵深推进。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施工现场、银川经开区的高新企业里,一支支“法律服务专班”正成为项目落地的“标配”。今年以来自治区司法厅统筹组织28个法律服务专班为31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展定制化法治服务284次,排查风险隐患66个。更专业的保障体现在自治区举办的各项重大活动中:第五届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期间,司法厅统筹组织北京德恒(银川)律师事务所等组建专门法律服务团队,为大会全程护航;针对先后有80万人次参与的106场次群众性活动,公安机关严格审批,全面落实安全许可、安全责任和安保措施,通过法治化流程护佑平安,夯实市场信心。
为进一步打破市场“隐性门槛”,宁夏修订《建筑管理条例》等5件地方性法规,删除歧视性条款,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558件政策文件被逐一审查,清理违规文件12件,并对违规套取补贴的企业“亮红牌”,维护市场公平。严厉打击食品、烟草等领域制假售假行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整治,为重大项目筑牢法治“防护墙”。
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构建而成的法治化保障体系,正通过破除壁垒、数字治理、精准服务、严惩违法四重维度,为投资消费注入强劲信心。(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短评】
为激发市场活力注入法治力量
激发市场活力,法治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近年来,宁夏以法治护航营商环境,从破除市场壁垒到严打违法犯罪,从“法律服务专班”驻企到“不见面开标”全覆盖,不断完善法治化保障体系,为投资消费注入强劲信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无数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法治。一个地方的法治化水平越高,市场规则越清晰、交易就越安全,越能得到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青睐。对企业来说,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有效的“定心丸”。没有了后顾之忧,企业便能安心创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企业家的安全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只有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让法治力量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引擎,为企业开辟更大发展空间,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会越充沛、越持久。(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