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通未接来电,1份因“地址不详”被退回的专递,模糊的门牌号——近日,一份送不出的文书让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书记员王海燕犯了难。依照送达地址确认书上模糊的小区名,王海燕挨家询问,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当事人的母亲,通过微信将文书成功送达千里之外的当事人。
这份执着,在红寺堡区法院并非个例。该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和司法实践痛点、难点,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将“党旗耀天平 法徽铸忠诚”铭刻于心,以“党建+政治建设、审判执行、源头解纷、司法服务、文化兴院”的“1+5”品牌引领助推法院各项工作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
跑出“加速度”:审判执行的效率与温度
百姓打官司,最盼的就是快审快执、案结事了。红寺堡区法院推动党建工作与审执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党员干警攻坚示范,打造了一支由5名员额法官、5名书记员、5名特邀驻院调解员组成的“5+5+5”精干速裁尖兵团队,不断刷新解纷速度。
“昨天刚立案,今天我就拿到钱了,法院这效率真高。”当事人杨某某高兴地说。截至6月底,该院速裁中心受理案件1527件,审结1412件,结案率92.47%,跑出了解纷“加速度”。
在执行战场,啃“硬骨头”的任务常由青年干警主动认领。一起长达16年的终本案件被成功执结,申请人马某某紧握执行法官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感谢法院帮我追回了11万多元的运输款。”这是该院“春雷”“雷霆亮剑”等集中执行行动的成果之一。今年该院开展专项行动16次,执结案件1005件,执行到位3581.43万元;终本案件执结226件,执行到位598.14万元,全力破解35起执行堵点、难点。
在诉讼服务窗口“党员先锋岗”,干警们化身“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的宣传员、讲解员,手把手指导群众通过手机办理网上立案、缴费、保全等事务。截至6月底,当事人线上申请立案1349件,审核通过706件。
解纷在“源头”: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刘庭长,感谢您,在家门口的法庭就帮我们父子解开了心里的疙瘩。”今年5月,在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共享法庭”,当事人买某某握着立案庭庭长刘媛春的手连声道谢。为了化解这起棘手的家庭借贷纠纷,法官奔波60公里上门调解,最终促成父子握手言和。
哪里有司法需求,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红寺堡区法院积极融入党委主导、齐抓共管、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合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构建了一张覆盖辖区的“院+站+点”解纷网络(法院+综治中心、乡镇审务工作站、村社区巡回审判点),“共享法庭”作为最小支点,引导纠纷在诉前、诉中、诉外以最优方式化解。该院开展巡回审理、现场调解、案例解读等活动106次。同时,精准对接不同调解组织,举办庭审观摩、经验交流,强化对专业性调解的指导,提升整体解纷能力。“法院+工会”“法院+电力”等12个联动解纷机制紧密协作,推广“先行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团队+调解团队”模式高效运转。1-6月,分流先行调解1447件,调解成功841件,先行调解成功率为40.02%,先行调解成功率跃居全区法院首位。
护航“企”飞: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专业保障
2025年5月,某新能源公司深陷债务困境,但其风电项目潜力巨大。红寺堡区法院裁定受理其破产重整申请,为困境企业点亮重生希望。55天后,一场流程清晰、信息对称的线上线下同步债权人会议高效召开,“会议让我们对后续重整有了信心”,一位债务人代表表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该院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创新服务举措,联合政府开辟行政争议、行政复议受理窗口,高效破解企业破产处置中的税务、资产、引资等难题,推动“僵尸企业”出清与资源再生并行。在涉企案件办理上,亮出立案、送达、调解、审理、执行“五优先”法律服务牌,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动,审慎使用执行措施,精准运用信用修复制度。今年执结涉企案件78件,执行到位642.83余万元,推动实现“办理一个案件、规范一个行业”的良好效果。
这份司法为民的答卷,源自该院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党的绝对领导贯穿法院工作全过程,将理论学习开在红色教育基地、榜样故事里……通过中心组领学、党支部研学、党员自学,开展“理论学习+现场参观+研讨感悟”活动74次。在红寺堡区法院,理论学习不再限于会议室,而是开在了教育基地、榜样故事里、审执办案服务一线,19位敬业奉献的干警成为大家学习的标杆。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廉政建设,到打造“三廊三室两基地”文化阵地滋养精神,再到“红法·新青年”读书会碰撞思想火花,该院努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专业化队伍。
“我们将持续深化‘1+5’工程的引领效能,以更优的审判质效、更暖的司法服务,书写好司法为民的答卷。”红寺堡区法院院长陈秀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