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当”的金属加工声在标准化车间回荡,自动化生产线正加工着精密铸件,质检人员逐件核查产品参数,物流车辆有序装载待发货物……9月25日,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团队前往宁夏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开展破产重整案后回访。
“车间升级改造后,产品迅速销往各个商家,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仅去年,年产值就达到8亿元。”该公司总经理徐某指着生产数据大屏介绍。
从2020年债务缠身、停产歇业的“困境企业”,到如今机器轰鸣、利税倍增的“行业新星”,宁夏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重生轨迹,成为石嘴山中院以司法力量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这还要从2020年的破产重整说起。
当年,该公司停产,操作数控机床的王师傅等一批工人待业在家,靠着积蓄过日子。石嘴山中院得知后,帮助企业找到了承租方,确保先有活干。重整成功后,王师傅等人不仅回了岗、涨了工资,还缴纳了“五险一金”。据统计,该公司除吸纳原企业全部职工外,还新增200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包括移民村在内的周边村镇,真正实现了“企业重生带就业”。
宁夏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涅槃”,并非偶然。回溯案件办理全过程,石嘴山中院始终秉持“依法拯救、精准施策”理念,在程序创新、多方协同中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走出了一条司法护航危困企业重生的特色路径。
应急方程式出招
2020年7月,石嘴山中院裁定受理宁夏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时,恰逢疫情防控关键期。“当时企业账户冻结、设备停摆,100多名职工没收入,200多名债权人天天打电话催问,一旦资产闲置报废,后续再想挽救就难了。”承办法官刘敏回忆道。
为避免“企业垮了,职工散了,资产废了”的恶性循环,石嘴山中院指导管理人打破“清算程序不经营”的常规思维,紧急启动资产承租方公开招募程序。通过线上竞价、线下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筛选出运营经验丰富的企业作为承租方,恢复了部分生产线,优先聘用原企业职工,不仅让设备转了起来,也为企业保留了核心生产团队,更为后续重整埋下伏笔。
府院联动“精准拆弹”
2021年年底,企业重整条件逐渐成熟,“是否具备重整价值”“能吸引什么样的投资人”成为摆在石嘴山中院面前的核心问题。
“单靠法院一方,既缺乏产业政策研判能力,也难以精准对接投资资源,必须借助政府部门的专业力量。”该院分管副院长王绍军表示。
2022年11月24日,石嘴山中院牵头召开重整可行性评审论证会,邀请平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等多家政府部门“会诊”,论证重整可行性,为法院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基于此,该院指导管理人聚焦“行业匹配度、资金实力、运营能力”三大核心指标,从意向企业中筛选出某集团。
司法担当的“决断之力”
2023年3月,管理人向石嘴山中院提交《清算转重整申请书》及《重整可行性分析报告》。2023年3月16日,该院裁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管理人拟定的《重整计划草案》提交债权人会议表决。税款债权组、出资人组因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以100%赞成票通过;普通债权组因清偿比例远超清算预期,赞成率达77.72%。但部分金融机构因内部风险管控要求,对草案持保留意见,表决陷入僵局。
“如果因少数债权人反对导致重整失败,不仅4.8亿元债务将‘打水漂’,100多个就业岗位也会瞬间消失,这与‘保民生、稳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石嘴山中院在审理中认为,草案已充分考虑金融机构权益,且企业重整后能实现债权公平清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强制批准条件,最终依法作出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裁定。
“当时确实有顾虑,但法院组织我们实地考察了投资人的运营能力,算了‘长远账’。”某国有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表示,如今清偿款已到账,事实证明,法院的裁定是对的。
让锦上添花多几匹“锦”
“今天的回访,既是‘回头看’成效,更是‘向前走’服务。”9月25日,王绍军在回访时说。
近年来,石嘴山中院秉持能“救”尽“救”、当“清”则“清”的原则,同时一如既往地重视破产案件审理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回访组多次在回访现场给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案,写好破产审判“后半篇文章”。
从“清算转重整”的程序衔接,到府院联动的机制创新、强制裁定的精准适用,再到回访制度的长效护航,石嘴山中院始终在法律框架内探索最优解决方案。这种“依法依规+灵活务实”的司法实践,不仅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预期,更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